凭借从技术研发到供应链整合的全链条领先优势,中国已稳固占据“世界电池工厂”的地位。置身百年变局与能源革命的时代浪潮,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在领跑全球的同时,也面临短期挑战加剧、长期格局重塑的现实。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11月11日—13日,以“求新应变 重塑价值”为主题的ABEC 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顺利举办。论坛汇聚500余名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政、产、学、研、金、服、用”代表,共同探索新周期下的发展路径,探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为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中国电池产业已跨越‘从无到有’的规模扩张阶段,迈入‘从有到优’的价值创造新周期。”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在开幕式上表示,电池新能源行业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价格战的阵痛尚未完全消散;国际贸易壁垒制约与原材料价格波动仍存在不确定性,库存减值压力考验企业韧性;钠电池规模化应用、固态电池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面对电池新能源产业竞争加剧与利润承压,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CTO陈宏认为,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低价厮杀,而在于技术突破创新、前瞻性战略布局和持续价值创造。陈宏强调,真正的“新”,是面向特定场景、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价值创新。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未来的能源解决方案必然是多元化的,”陈宏表示,雄韬股份不局限于单一技术路径,开发了高效的氢锂储能解决方案,在低空经济领域,推出搭载氢锂钠混动系统的无人机;同时,公司全力聚焦于AI算力中心与数据中心UPS电源应用。今年,公司在固态电池的关键电化学性能实现显著突破,为下一代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全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与宽温域应用等显著优势,被行业称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理想形态。”容百科技研发体系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坦言,在与客户的接触中,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固态电池未来在电动汽车和机器人方面的应用需求。李琮熙预测,随着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并实现降本量产后,2030年全固态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56GWh。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在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高翔看来,“安全,是固态电池的第一使命。”当前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即性能、成本和安全之间的“不可能三角”,而固态电池技术将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能源中心主任张涛分析预测,目前固态电池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渗透率仍低于1%,但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将推动其在2030年有望达到10%。他强调,固态电池的量产前景需分阶段达成QCD(质量、成本、交付)标准:短期通过固液混合电池过渡,在高端市场验证质量优势;中期依托材料和界面的多元融合跨路径创新,干法工艺和产能提升,将成本拉至可接受区间;长期确立生产体制,实现稳定交付,完成全固态电池替代并持续升级迭代。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关于固态电池的未来发展,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林提出,要理性辩证看待固态电池的优势与难关,不夸大也不抵制,同时明确有必要持续推进固态电池研究工作;客观看待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大电池体系没有绝对优劣,均具备发展潜力与待解问题;追求固态电池性能的同时,需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聚焦从0到1的科学突破;固态电池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应将高安全、高电导率的复合固态电解质作为核心发展方向。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随着全球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迭代,硫化物体系成为主流商业化电解质方向,硅基、锂金属等高性能负极材料也逐步成为固态电池首选。但传统铜箔因硫化物腐蚀、高温热压制备过程氧化、锂金属硅碳负极应力破坏等因素,无法应用在硫化物基固态电池中。”诺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吴大贝表示,基于此,诺德股份针对固态电池应用场景量身打造NL-FN镀镍合金箔。产品通过构建均匀致密的镍合金镀层,实现了超强耐腐蚀性能、优异耐高温与机械强度、导电性与适配性平衡可控三大关键性能的突破。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在政策驱动、技术加速和市场痛点多重因素推动下,钠离子电池也正迎来发展窗口。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表示,锂价波动催生替代需求,钠电池规模化后成本预计低于锂电30%,成本优势显著;国内低速电动车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电动两轮车保有量超4.2亿辆、2024年销量约5900万辆,电动三轮车年销量1250万辆,庞大的市场基数与周期性置换需求,为钠电池提供了广阔应用空间。
于清教总结道,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深刻变革,钠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竞相突破,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当前,钠电池率先实现批量应用,半固态电池紧随其后,逐步量产商用、装车落地,而被视为终极方案的全固态电池,其研发也已迈入关键阶段,梯队分明,次第花开。
“新材料支撑新能源,新能源牵引新材料。”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谈道,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行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技术路径的升级,更是以硅基算力突破瓶颈,以碳基价值守护方向,最终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的统一。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扩展,锂电领域呈现多元化技术需求。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品战略规划副总经理赵亮表示,消费电子市场成熟,技术固化;NEV市场需求多元化,技术差异化竞争;储能进入市场驱动阶段,低成本需求推动技术迭代;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正处于政策扶持阶段,技术百花齐放。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赵亮认为,动力领域锂电技术将有四大趋势:一是未来市场三元和铁锂必将长期共存;二是高端EV和eVTOL产业发展需要高能量密度电池;三是补能焦虑成为核心痛点,800V超充技术布局持续加速;四是安全问题是新能源行业发展最突出问题之一。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针对电池新技术,青岛蓝科途膜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勇分析称,从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等头部电池企业的动向来看,2025年随着超充电池概念的兴起,无论是动力还是储能,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充放电效率、寿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目前,锂电池在功率型储能应用中,主要面临高功率、高安全、低温适应性与长循环寿命这四项相互制约的技术挑战。”云山动力(宁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娜分析指出,在推广高功率密度储能技术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快速充放电能力、稳定性和循环寿命、成本问题、安全性隐患、技术成熟度等关键问题。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w/
聚焦重新定义能源安全范式,德赛电池高级副总裁郭庆明认为,主动安全技术体系不是替代传统方案,而是风险刚萌芽就介入。传统方案等风险发生再处理,主动安全技术早一步发现;传统方案关注电芯表面数据,主动安全技术深入内部;传统方案侧重单点防护,主动安全技术从感知到处置形成闭环。从AI电芯感知异常,到EMS系统决策,再到全流程防护,每一步都是为了更早发现、更快拦截风险。
“所有技术探索与产业布局,最终都要回归到‘重塑价值’这一终极命题上。”陈宏认为,经过这一轮洗牌,产业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装机量和市场份额上,更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价值,安全可靠的信任价值,以及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价值。
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与资本赋能的同频共振下,电池新能源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于清教强调,“唯有坚持‘技术为本、市场为纲、供应链为基、生态为魂’,才能在每一轮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在经济周期中穿越迷雾。”(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