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中美是否会爆发冲突的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虽然我们不希望战争的爆发,但从美国的一系列过激举动来看,我们不得不为可能到来的冲突做好充分准备。甚至有人提出,美国似乎已经选定了中美对抗的“主战场”,并决心与中国展开一场大战。
美国的首要战略,就是在中国周边打造一个对其极为有利的“物理棋盘”,布下重重地缘政治的枷锁。这并不是新鲜的做法,冷战时期的“岛链”体系,如今已经被全面升级,形成了一个多层次、装备精良的弧形包围圈。
例如,数万美军常驻日本,他们的军事基地里停驻着先进的F-35隐形战机,港口中停靠着装备有宙斯盾系统的战舰。此外,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也已经直接部署在日本本土,增强了对中国的威胁。

再看朝鲜半岛,大约有2.8万美军驻扎在韩国,2017年左右,美国在韩国部署的“萨德”反导系统,雷达的监控范围无疑是针对中国北方的导弹活动。
在东南亚,菲律宾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美国战略布局的关键支点。通过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美军得以正式使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而且,美军的“战斧”巡航导弹已经被部署到吕宋岛上,这使得该岛上的导弹发射架,能直接威胁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安全。

如果从地图上看,吕宋岛的导弹发射架能威胁到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向南看,约有2500名美军海军陆战队员常驻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并且美澳之间的高频联合军演已经成为日常事务。
这些军事部署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美国已经把西太平洋视为预设的“主战场”。他们不仅在布兵排阵,还在精心设计一套危机脚本,频繁进行“环太平洋”或“护身军刀”等大规模演习。这些演习的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比如海上封锁和岛屿争夺等课目,目的就是与盟友不断磨合战术,并测试中国的反应速度和决心,收集关键情报。无论是美军舰船穿越台湾海峡,还是以“航行自由”名义闯入南海,这些行为都在这一脚本之内。

面对美国精心布置的棋盘,中国的反应不是硬碰硬,而是通过引入能够改变游戏规则的“非对称变量”,从根本上削弱美国所依赖的传统优势。
其中最核心的一张牌,就是强大的“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能力,这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由一系列“大杀器”组成的。例如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被外界称为“航母杀手”,这些导弹的出现就是为了在海上划定一片“禁区”。
此外,高超音速的东风-17导弹也加入其中,这些导弹的存在迫使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必须退到更远的海域,改变了二战以来以航母为核心的海战模式。曾经在海上不可一世的航母,现在在进入战场之前,必须衡量一下被“一击毙命”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正快速地将“客场”转为“主场”。在南海上,通过建设岛礁,已经形成了拥有雷达和机场等设施的“海上堡垒”。这些岛屿如同一颗颗钉子,彻底改变了区域控制的格局。

这些前沿阵地与海军力量的结合,极大增强了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中国的航母如“山东舰”等,像是“下饺子”般不断服役。而一旦“福建舰”这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投入使用,势必成为中国海军的巨大飞跃。同时,歼-20隐形战机的服役,令中国空军的战力大幅提升。

这种前沿控制与纵深防御相结合的网络,使得中国在美国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作战模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极大削弱了美军的远征优势。中国通过这些举措,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我的地盘,规则由我来定。

然而,破局的办法远不止军事层面。美国通过拉拢盟友来扩大影响力,而中国则通过扩大自己的国际朋友圈来应对。在2023年5月,美国与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组成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组织,公开宣称要应对中国的“胁迫行为”。

中国的反制措施则是构建经济和外交上的“防火墙”。“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与14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上海合作组织(SCO)不断吸纳新成员,比如伊朗。同时,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济合作框架,中国与东盟等区域经济体的联系日益紧密,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当地区内国家的繁荣与中国深度捆绑时,这些国家在面对“安全与财富”的选择时,显然会感到难以抉择。而且,美国的盟友网络并非铁板一块,许多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有着深厚的依赖,导致它们在选边站队时充满矛盾和摇摆。

在这场长期博弈中,最大的变量是“时间”。中国清楚地认识到,竞争的核心并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军事冲突,而是长时间的国家韧性较量。谁能更好地掌控时间,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将竞争的焦点从军事对抗转向一场关于国家耐力和发展模式的持久战。而这场持久战的战略基石,就是“双循环”战略。

这一战略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应对外部经济压力的防御性措施,更着眼于未来。通过发展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正在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内经济引擎,以应对外部冲击并驱动科技创新。只有牢固的国内基础,才能确保在长期消耗战中占据有利位置。

例如,华为麒麟芯片的突破,就是中国在这一战略下科技自强的缩影。当外部压力转化为激发内部创新的动力时,中国便具备了足够坚韧的底盘。

在具体策略上,中国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战略方针,那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被对方的节奏所牵引。这种应对方式,在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美军航母在中国周边海域活动,摆出随时介入的姿态,但中国并没有轻易卷入美方的“闪电战”剧本,而是根据自己的节奏,选择时间和地点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台军事演习,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与决心。

这种反应不仅是一种强有力的反制,也是中国塑造有利态势的战略选择。它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台湾、南海、东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没有任何退让的空间。外部压力,反而成了锤炼军队、凝聚民心的催化剂。
美国精心布置的“战争陷阱”,并非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终点,它更像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最终决定胜负的因素,将取决于谁能保持内部的强劲发展势头,谁能赢得地区内的民心,谁的战略定力能够坚持到最后。
而中国的力量,正是根植于其稳定发展的动能和庞大的内部市场,通过增强硬实力、拓展国际朋友圈、巩固经济基础,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因此,如果这场冲突真的发生,胜利的天平将倾向于我们,不是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